“五月榴花照眼明,珞珈叠翠映晴空。”2025 年5月2日上午10点30分,一场承载着三十年深厚情谊的返校座谈会,在英国上市公司365报告厅温情启幕。一百五十余名91级电力工程系校友,跨越山海,重返母校,与恩师同窗相聚,共赴这场阔别已久的青春之约。此次座谈会由校友郑鹏主持,365英国官网原校长助理孙庆桥,电气学院党委书记马淑杰,刘涤尘教授,查晓明教授,原副院长龙凤,原班主任钱红出席活动。
作为在改革开放深化浪潮中踏入大学校园的一代,91级校友既是中国经济腾飞三十年的见证者,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奋进者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,他们齐聚一堂,回首往昔岁月,畅谈今朝发展,为武大电气的故事续写新的篇章。
座谈会伊始,学院党委书记马淑杰代表学院致辞。马淑杰书记作为91级校友,既是目前学院发展的领路人,亦是阔别多年的同窗。“聚是一团火,散是满天星”,马淑杰书记话语间满是对昔日同窗相聚的欣喜,高度赞扬了校友们对学校和学院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。以“自家人”的亲切口吻,坦诚分享了学院在人才引育、产学研融合等方面的发展需求,诚挚呼吁校友们以技术顾问、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形式,深度参与学院建设,携手共创更辉煌的未来。
随后,孙庆桥老师走上讲台,以父亲的往事为引,将绵延两代人的师生温情娓娓道来。他回顾自身经历,总结人生有为的三大要点——年轻时要有闯劲,自信勇敢,敢想敢干;中年时要有格局,关心时事,心怀宽广;晚年时要有修为,坚守内心,有所不为。校友们在阔别 30 年后又一次聆听熟悉的课堂,感受师者的深情与智慧。
随后,刘涤尘教授以 “从武水电力到武大电气” 为主线,带领校友们回溯学院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。从 1959 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奠基,到四校合并后融入武大焕发出新的生机,学院在学科建设上不断拓展前沿方向,形成了智能电网、新能源等特色领域。刘涤尘教授通过对比今昔实验室设备与技术成果,生动展现了学院从手绘图纸到数字孪生、从传统输电到智慧能源的跨越式发展。他感慨道:“珞珈山的灯火因代代学人而长明,学科篇章由每位奋斗者共写。”这番话语引发全场强烈共鸣,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。
查晓明教授随后发言,他表示,尽管学院的建筑布局、学科名称历经变迁,但每一位校友回到这里,依然能在一砖一瓦、一草一木中找到青春的印记——因为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摇篮,更承载着无数人关于成长、梦想与奋斗的独家记忆。“武大电气的发展,离不开每一位校友的支持。”他谈到:“电气学科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,一代代学子从珞珈出发,在电力行业的各个岗位扎根深耕,成为支撑国家能源事业的骨干力量。”号召大家共同助力学院建设,“让我们携手培育更肥沃的‘电气土壤’,为国家输送更多‘底色亮、基础实、能力强’的拔尖人才。” 他的话语既饱含对学科使命的深刻认知,又充满对校友的温情召唤,引发在场校友的强烈共鸣。
而最能触动校友们内心的,无疑是精心剪辑的老照片视频。一张张泛黄的合影、一幕幕熟悉的场景,瞬间将大家的记忆拉回到三十年前的珞珈山下。教室里奋笔疾书的身影、运动场上挥洒的汗水、樱花树下的欢声笑语…… 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青春记忆,此刻如潮水般涌来,不少校友眼眶湿润,感慨道:“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岁月!”
之后,四位同学代表也依次上台发言。来自电力电子的万保权,感谢学校多次相邀聚会,分享了本班同学毕业后的不同发展方向;高压班的蔡金博感慨时光变迁,回忆着往昔的青春趣事;王祖林真诚感谢学校老师的辛勤教导,期待十年后还能像今天这样热情相聚;朱登武同学发言幽默诙谐,将大家带回大学时的欢乐时光,现场气氛轻松愉快。
座谈会结束后,校友们一同拍摄纪念合影。学院大楼与熟悉的笑容相互映衬,尽管三十年的时光改变了容颜,但同窗间的情谊与对母校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。这场座谈会虽已落下帷幕,但校友们与母校的故事仍在继续,他们将带着珞珈山下的美好回忆,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前行,也将为武大电气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。
撰稿:邵茹微 万志康 审稿:赵薇 责编:赵薇